锥心的一问,结冰的怜悯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73期。
文/涌流
“扶不扶”?
2014年央视春晚播出了小品《扶不扶》,各大新闻媒体也多次报导了各地真人版的“扶不扶”事件。那些讹人事件(自己摔倒了,却反过来讹诈好心来扶的人),有来自山东烟台的、河南洛阳的、江苏南京的……这些丑陋的现象,不独是社会问题,更反映了人性。
早在耶稣时代,耶稣就讲过一个故事:
“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。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,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。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
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,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,说:‘你且照应他;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”(《路》10:30-35)
故事直击人性,更揭露了当时的宗教无血(生命)。
按照犹太律法的要求,祭司在供职之前、参加宗教活动之前,是不能触碰死尸的,否则就是“不洁净”。这也是为什么,祭司和利未人不去救那被强盗打伤、躺在血泊中的人,因为他们不知道他是死是活。他们如果上前施救,那人其实已经绝气身亡,或者他们未能将其救活,他们便成为不洁之人,不但不能吃祭肉,还不能上前供职。所以他们觉得,不如“洁身自爱”、绕道而过为上。对于他们来说,律法、祭祀、祭肉,均比生命更重,却忽略了律法的精髓——爱 。
祭司、利未人不救那急需抢救的人,还有另一个原因——他们不知道那人是什么族裔的。当时以色列人视外邦人为不洁,就像现代人认为妓女脏差不多。那个遇难者,不仅被打,血肉模糊,还被剥去了衣物,使人无法判断他为哪族人(衣服是重要判断依据)。
祭司和利未人无从辨认,又不敢触摸,结果是加快脚步,绕道而行。或许他们一边急行,一边默念:噢,上帝啊,我是没有办法呀!
然而,上帝并不听这样人的祈祷。
使徒雅各说:“若是弟兄或是姐妹,赤身露体,又缺了日用的饮食;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:‘平平安安地去吧!愿你们穿得暖,吃得饱’,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,这有什么益处呢?这样,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。必有人说:‘你有信心,我有行为;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,我便借着我的行为,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。’ 你信上帝只有一位,你信的不错;鬼魔也信,却是战惊。”(《雅》2:15-19)
江湖道义之外,要追求爱!
接下来,耶稣继续讲这个故事:“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,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,说:‘你且照应他;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” (《路》10:30-35)
一个撒玛利亚人(被视为“不洁”的人),拯救了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。背后的动力不是律法,而是怜悯,以及心底的道德感。
梁娅老父亲的一问,是锥心的一问!人类共同努力,就是为了在地球上建立地狱吗?现在的人,不仅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,连“心中的怜悯”,也没有了吗?
怜悯本出自内心的爱,爱的源头便是上帝。人类需要在悔改中前进。人类需仰起头来,向上观看,才有低头耕耘的力量。
作者来自中国大陆,现居加州。从事牧会和文字事工。
《举目》杂志的主要对象,按James Engel的“属灵决志过程”表格,是针对正3以上,即信主受洗后,在观念和行为上愿意成长的基督徒,也就是有心参与事奉者。
《举目》的栏目包括“时代广场”、“生活与信仰”、“见证”、“教会论坛”、“宣教”、“校园与海归”、“圣经信息”、“教会史话”、“幽默小品”等。
《举目》杂志鼓励原创作品,请勿一稿两投;为尊重版权,本刊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、网路刊登过的稿件。
来稿请注明:中英文姓名、笔名(若不想用真名发表)、电邮、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,并注明“投稿《举目》”。
投稿《举目》杂志:BH_editorial@ocHWXY.org(字母不区分大小写),请注明“投稿《举目》”。
输入【01】《举目》杂志的坚持和立场
输入【02】《举目》征稿主题
输入【03】如何索阅《举目》杂志电子版
输入【04】如何支持我们的事工